这一年教育部实行了“双减”政策,学生不用再补课,课后作业没有以前那么多,空闲时间大,压力大大减轻,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面临着"双减"的政策,学生和家长都在积极地进行调整和适应,可事情刚过不久,就出现了“双增”的现象,一时间,学生和家长们对此束手无策。

“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小学生迎来“双增”
日前,教育部召开记者会时,王登峰司长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双增”,王司长表示,未来将继续实行“双减”,但同时要推进“双增”。
实施“双减”政策后,学生在假期内不需要补课,作业不太多,课余时间增加,而实施“双增”政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合理利用空余时间,让学生生活变得丰富,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艺术、体育活动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增加学生对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的学习时间。
此外,教育机构也应开设相关课程。
简而言之,实施“双减”,就是要帮助学生减负,而“双增”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休息时间,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听了这一通知,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
刚刚实施了“双减”,大多数家长尤其支持,一方面因为自己不用缴纳补课费用,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另一方面孩子没有太大的压力,不会有心理问题,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好好享受一个美好的童年。
可以实施“双增”政策后,孩子又会忙起来,以后可能要经常参加音乐兴趣班、美术兴趣班等,即使在休息时间得不到休息,也不会造成学习压力,而且占用了孩子休息的时间。
此外,不管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都要交一定的费用,体育也不错,美术、音乐等科目,不但要交学费,还要买颜料、画纸、上音乐课、买乐器等消耗品,这些都会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
但是父母又会觉得“双增”政策很好,的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政策,没有理由拒绝,所以一时不知该怎么做,不知到底该是支持还是反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