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黄金周对许多家庭来说,既开心又担心!幸好孩子不用上辅导班,家长不用接送,孩子在家就不能玩游戏,因为网络游戏也受到限制,可以带孩子到处走动,不仅辅导班不让上课,家庭教师也被禁止。父母对“双减”的政策,从整体上来说是欢迎的,之前严重的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但父母担心的是,现在孩子好了,以后怎么办?还有父母说,“双减”政策,不让学生上辅导班,不让学校多考试,不让学校公布成绩,中考.高考成了“拆盲盒”,到时候考不上辅导班,没有任何意义。
当父母期望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后,高考的难度就能有所降低,这样就可以依靠在学校学习,也可以考出好成绩,但是,事与愿违,现在中高考的难度会大大降低,高考的难度也会增加。
那有何逻辑?政府是否真的让教育达到了一个层次?
中国国家教育学会会长姚尚坤认为:当代中国教育转型是一种双重转型,不仅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教育转型,也是由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教育转型,从依附性教育向个体主体性教育的转变,由个体主体性教育向类主体性教育转型并存,中国教育转型已经成为定局,未来高质量人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这样的声明有任何根据吗?
教育考试中心副研究员徐奉先这样说:“当前,我国正处于加速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普及,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教育需求在高考升学中得到体现,从简单的上大学和做好就业准备,提升到优秀大学,实现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因此,高校招生考试的选拔要求必须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保持一致,并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培养目标必须由原来只选择少数几个学生改为对多数学生进行层次区分。
那意味着什么呢?
简而言之,高等教育已接近普及阶段,所有的高中学生,只要你想接受高等教育,基本都可以,因为150分也有“大学”,如今,我国并非缺乏大学生,而是缺乏高素质的大学生、高素质人才、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才,那种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引导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主要是通过选拔出的优秀学生,即那些211,985大学的学生,那些“双一流”的大学生。
对于这一点,任正非最为感同身受,任正非十分重视教育,曾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未来我们拼什么?即拼教育,拼人才。技术战场硝烟弥漫,重建教育成果。如果教育落后了,人才的培养就会停滞不前;如果没有人才,技术比拼就没有兵。说到底,教育才是大国竞争的最终战场。那么,我们今天及以后对教育的转变,已经成定局!
教学变革首先要进行思想转变,培养观念的转变,目前的教育以灌输为主,这种教育,没有让个人的价值得以发挥,使个人与社会实现和解,而对另一方却偏袒,成为社会的一种工具,忽视个人的成长,甚至通过刷题、辅导等方式,由于后天因素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不转型,只能培养出满堂喝彩的普通劳动者,不能达到选拔培养优质人才的目的,国家的竞争力也就不能进一步提高。
那么,“双减”又来了,“双减”减掉的是不愿学习的孩子,减掉的是不会学习的孩子,减掉的是不重视教育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别指望高考变得简单些,国家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分到各个层次,挑选出更好的学生,而非通过辅导班“培养”出来的普通学生。
友情链接: